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獲獎名單19日公布,全國共有19家企業、19個項目獲得中國工業大獎。在這個被譽為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的獲獎名單上,來自江蘇的企業或項目有10個,數量全國居首?!俺料滦淖龊米约旱氖隆?,現場一家企業的這句獲獎感言,道出了眾多獲獎企業多年如一日聚焦前沿搞創新、深耕基礎攻難題的心聲。
創新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靈魂,也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基石。企業不斷追求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在今年獲得中國工業大獎的江蘇企業中,興澄特鋼聚焦重大裝備、軌道橋梁交通等需求,成功開發多個實現重點工程與關鍵核心基礎件國產化應用的特鋼新材料;盛虹集團潛心多年破解生物基纖維關鍵技術,攻克超細纖維“卡脖子”難題……它們都是在創新發展上“沉下心做好自己的事”的生動案例。
“沉下心”,就是要有敢啃硬骨頭的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理應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當仁不讓、勇挑重擔,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很大程度上,敢不敢在創新的賽道上選擇“豁出去”“拼出去”,實則考驗著企業創新發展的勇氣和魄力。
“沉下心”,就是要有能坐冷板凳的靜氣。創新確實有可能迎來“一鳴驚人”的高光時刻,但更多時候企業卻需要做好“十年不鳴”的心理準備,準備為此付出時間、投入等方面的較大代價。實踐中,有的企業為了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難題,不惜代價在成百上千種材料中反復試驗、比對、遴選;有的企業為了解決進入技術上的“無人區”之后的創新難題,需要重回基礎研究,尋求新的突破……企業開展創新,尤需祛除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氣,多一些“埋頭干活”,少一點“東張西望”。
“沉下心”,就是要有走出舒適區的心氣。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故步自封往往是走下坡路的開始。研究表明,許多明星企業的興起,往往都是由于得風氣之先、引科創潮流、享創新紅利,但其中也有不少企業在取得耀眼的市場成功后,出于成本、風險等方面的顧慮,不愿、不敢走出舒適區,最終被后起之秀無情碾壓和替代,等它們被動轉身時已是大勢已去,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創新不止步,企業發展才能不斷邁上新臺階。
江蘇實體經濟根基深厚,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規模和實力穩居全國前列,創新發展動能強勁。中國工業大獎至今共表彰“大獎”企業和項目136個,其中江蘇有28個,彰顯了“江蘇制造”的硬核實力。也應看到,“江蘇制造”整體上偏“重”的特征還比較明顯,在全國能夠叫得響的名企、名牌還不夠多,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空間仍然較大,提升發展水平和提高發展質量的任務仍然艱巨。在創新發展上“沉下心做好自己的事”,江蘇企業就能百尺竿頭不斷進步,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貢獻力量。